第202章 南下,找赵桓去!(求订阅,求月票)(2 / 2)

大宋有种 大罗罗 1798 字 17天前

赵桓稍后会在多达1000篇锦绣文章中取出文武状元、文武榜眼和文武探花.......

最后,在殿试结束后,文武进士们还要一起出金陵宫城的东华门游行,以示荣宠。

这可真是好一番的太平祥和,好一派的安定气象啊!

......

“这次大比取士1008人,其中文进士605人,武进士403人,俱是真才实学之士,假以时日,必是国家栋梁,臣先恭喜官家,贺喜官家!”

这日晨间,在金陵旧城内的崇政殿会议之上,负责文进士考试的礼部尚书宇文虚中第一个站出来,向赵桓贺喜了。“尤其可贺者,是武进士数量之多,武艺才学之高,远胜以往。若非官家在大比之前下达明诏,宣示文武并重,号召天下士人执笔从戎,焉有如此之多的武进士?”

“宇文尚书所言极是。”

礼部侍郎秦桧也紧随其后,站出来说话了,“朝廷并重文武之士,为的是行书生掌兵之法,以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为将,以组建新军,抗衡北方,以全东南!官家,若能真正推行书生掌兵之法,大宋中兴就有望了!”

原来赵桓也是很有想法的!

他虽然怂,但并不是不知道大宋重文轻武的弊端......正因为知道,所以才怂啊!

既然知道这个弊端,赵桓当然得想办法解决了!

而他解决方案听上去也不错,叫做“文武并重、书生掌兵”。所谓文武并重,当然不是让那帮带兵的武夫和堂堂文官一样“重”,而是要实行文武进士一样“重”。

而他重视武进士的目的,则是要以武进士为中高层军官,组成一支由书生掌握的新军,以维护他这个金陵天子的统治。

赵桓的这个心思,当然也是有道理的——原来大宋那些武人为将的军队,在抗金之战中的表现太让人失望!

既不能打,也不够忠......特别是号称精锐的西军,几乎集体投靠了赵楷,只有种家兄弟和刘光世等少数西军将帅带着军队站在赵桓这一边。

而且这些军队的数量也不多,总共不过三四万,根本不足以保卫大宋。

组建新军,当然就势在必行了。

相比“穷疯子”赵楷,赵桓在组建新军上也有他的优势......他有钱啊!

别看他一年要给赵楷300万,给金贼300万,仿佛很多。但是东南的十路二州,随便搜刮一下,都有几千万的收入!掏出600万买平安后,还剩下许多。

而且,需要赵桓发钱的军队,算上那几个军阀的部队,再加上李纲、张叔夜、何栗、汪伯彦募集来的“四道兵”,总共不过八万余人。粮饷的开销,撑死了只有四五百万。

即便加上官员、宫廷的开销,赵桓的金陵朝廷一年也就花出去一千余万。

所以赵桓手头有大量的财政盈余可以支配!

有了钱,他当然不必和赵楷一样搞什么府兵,花钱募兵就是了!

不过赵桓并不想把花钱募来的兵交给不可靠的武将统领,而是想将他们交给可靠的书生掌握。

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少会从军的宋朝武进士,就被赵桓推到了“书生掌兵”的地位上去了。这些书生怎么看都比武夫可靠,新军在他们手中捏着,赵桓的官家才能稳当啊!

正因为如此,这次的科举大比才会把武举拔到和文举一样的地位了。

现在可以充当军官的武进士已经有了403个,募兵的钱也有的是,东南半壁也不缺身长力大的壮士,招募个一二十万的,不成什么问题吧......所以建立新军的事情,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?

想到这里赵桓就问新任的知枢密院事徐处仁、兵部尚书聂山和兵部侍郎赵明诚道:“徐元枢,聂尚书,赵侍郎,御营新军要如何建立?可以给那403个武进士安排什么官职?西府和兵部可曾商量好了?”

(本章完)